新聞熱線:028-86696397?商務合作:028-86642864
近日,經濟日報連發五篇金觀平署名文章闡釋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。文章指出,
·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,并不是傳統經驗里的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,方式方法要與時俱進,要創新發展,要提質升級。
·各地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區域協同發展、國家戰略總體布局中的定位,放眼長遠去思考、去謀劃、去推進。
·不能把什么想法、什么舉措都披上新質生產力的外衣,甚至不顧實際條件,硬往新質生產力上面靠。
·套概念、講空話、喊口號……對新質生產力的泛化和濫用,不僅容易迷失發展方向,更會錯失發展機遇。
全文如下,一起來看。
一、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從實際出發
“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,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?!苯衲耆珖鴥蓵陂g,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。
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,并不是傳統經驗里的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。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、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、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,特點是創新,關鍵在質優,本質是先進生產力。也就是說,山還是那座山,水還是那片水,但是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的方式方法要與時俱進,要創新發展,要提質升級。
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,在依據本地稟賦確定發展重點方向的基礎上,努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并建立以企業為主導、需求為牽引、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,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的“共融共舞”;
要以實體經濟為支撐,各地要堅持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融合發展,以技改和數字化為抓手,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邁進,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淘汰落后產能,方能做到穩中求進;
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,深化科技體制、教育體制、人才體制等改革,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,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,加快完善產權保護、市場準入、公平競爭、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。
二、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放棄傳統產業
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,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、放棄傳統產業,要防止一哄而上、泡沫化,也不要搞一種模式。
傳統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基礎。新質生產力的“新”在于創新。不少傳統產業經過技術改造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。不僅如此,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密不可分、互為促進。
一方面,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所需的新技術、軟硬件等,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市場和動能;另一方面,新興產業發展也依賴傳統產業提供的原材料、零部件等支撐。
轉型升級是傳統產業激發新質生產力的關鍵。要牢牢咬住高端化不斷躍升,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、產學研用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,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,催生新產業、新模式、新動能,發展新質生產力;
要用好智能化手段,立足不同細分產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,把握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方向,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、全鏈條改造,推動產業數字化;
要推進綠色化轉型,加快傳統產業產品結構、用能結構、原料結構優化調整和工藝流程再造,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。
三、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
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,既是發展命題,也是改革命題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要求,深化科技體制、教育體制、人才體制等改革,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。
此前,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,發展新質生產力,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。
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。當前,我國科技體制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,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還沒有破除,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。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,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,優化配置創新資源。堅持教育發展、科技創新、人才培養一體推進,形成良性循環;堅持創新鏈、產業鏈、人才鏈一體部署,推動深度融合。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,優化科研經費使用、管理方式和科技評價制度,充分發揮科研人員創新潛力。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,激發勞動、知識、技術、管理、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,更好體現知識、技術、人才的市場價值,營造鼓勵創新、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。
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。要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,加快完善產權保護、市場準入、公平競爭、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;完善落實“兩個毫不動搖”的體制機制,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,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;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,加大高校、科研院所科技資源向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開放力度;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,持續建設市場化、法治化、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,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。
四、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
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、放棄傳統產業,要防止一哄而上、泡沫化,也不要搞一種模式?!苯衲耆珖鴥蓵陂g,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,體現了深刻的問題導向和現實觀照,也是求實效、謀長遠的必然要求。
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,要觀一域也要知全局。各地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區域協同發展、國家戰略總體布局中的定位,放眼長遠去思考、去謀劃、去推進。眼下,某些城市出臺文件,將人工智能、云計算、大數據、高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、5G通信與新一代物聯網、集成電路、產業互聯網等一股腦地都作為重點發展領域,以生產要素機械性、同質化堆疊來培育產業集群,反映出的正是在全局觀上的欠缺。
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需要乘勢而上、善作善成。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,各地要把握好穩中求進的時、度、效,強化頂層設計,統籌布局規劃,加強分類指導,持續提升具體執行政策和措施的針對性、準確性,確保人員、資金等生產要素有效集中到關鍵領域、重點方向,才能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,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,提升我國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“要防止一哄而上、泡沫化,也不要搞一種模式”就不僅僅具有方法論的意義,更是對政績觀一以貫之的要求。擺脫一哄而上的浮躁心態和短期行為,實事求是、真抓實干,保持定力、久久為功,讓扎扎實實推動高質量發展、踏踏實實進行現代化建設成為主旋律。
五、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找準著力點
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參加團組活動,都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。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,各地區、各部門以及各行各業都在研究如何開拓思路,發展新質生產力,向“新”而動。
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,新質生產力都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,不能把什么想法、什么舉措都披上新質生產力的外衣,甚至不顧實際條件,硬往新質生產力上面靠。套概念、講空話、喊口號……對新質生產力的泛化和濫用,不僅容易迷失發展方向,更會錯失發展機遇。
各地各行業搶抓機遇,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有迫切感和行動力,這是值得肯定的。但同時,我們對發展新質生產力,既要有足夠的熱情與敏銳,也要保持必須的清醒和冷靜,明確本地發展定位,因地制宜,找準著力點,謀定而動。
有些地方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已經有成熟的條件,并取得一定成果,可以出大力、挑大梁,而有些地方則需要進一步培育和壯大產業基礎,優化調整要素配置,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。
要根據各地差異、發展實際,充分挖掘地方的發展潛能和優勢,客觀看待區域發展落差,把本地特色傳統產業改造好,穩扎穩打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基底,真正實現發展動能的轉變,有力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。